惹得大部分人不快的那群人,一定是在社会急需关注的议题中大声嘶吼了很久,被这种窒息的氛围,加上资本引导,最先变得极端的那群人。

    如此一来,她们的声音,直接被烙上了罪印,她们本身,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而她们想要讨论的议题、会引起社会改变的令人不快的议题,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被忽视。

    我们需要讨论抄袭。

    为什么抄袭者越来越引人愤怒?因为大部分抄袭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抄袭者赚得盆满钵满,原创者遭受打压,在资本的帮助下,赚了几千上百万的抄袭者,可以将几千块的赔偿甩在原创作者的脸上,态度有如施舍乞丐,还有无数粉丝为其摇旗呐喊。

    而抄袭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可以轻易扭曲为“这是别家明星没有演到这个大IP,故意带节奏来黑我家xx”“什么抄袭?根本是眼馋我们作者的IP热度来碰瓷”……

    一旦粉圈语境代替了正常语境,只要有粉丝,只要有资本,正常讨论者可以轻松被扼住喉咙,任何问题都可以如此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这种网络氛围,比十年前更可怕的是,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这些思维模式,可以轻松成为未成年人的思维定式。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喜爱的事物遭受攻击时,感到愤怒,想要保卫自己喜爱的事物。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还不能分清楚自我与网络的界限,他们的热爱和自尊心都更敏感脆弱,他们更容易产生集体荣誉感,因此,他们会轻易将他人对事物的批评,当作是攻击,甚至当作对他们本人的攻击。

    所谓:伤害我喜欢的人,就等于伤害我。

    反过来:和我喜欢同样事物的人,是好人,我相信她们,跟她们一起战斗。

    于是,年轻人纯粹、热切的爱,可以被粉圈话术利用,迅速异化为对某个他其实并不了解的群体的恨。

    这种延及自身的恨,趋势年轻人浪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与他人“战斗”。

    在一些语境下,资本会强调这种“战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是肉眼可见的数据打榜,还是精神上认为重要的偶像回馈,在当时,似乎有无数理由值得这么去做。

    这种“战斗”在资本的引导下不断固化、深化,像沼泽一样让他们沉浸其中,消耗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本该用在学习上,向着那道最重要的改变命运的高考难关冲击的时间精力,就这么被损耗了。

    外国中年男子认准了,他们这次的目标是针对华夏年轻一代,而阮姓女子也将未成年人列为《穿书拯救霸道boss》这部充斥着粉圈思维的抄袭文的重点洗脑对象,或许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

    而更可怕的是,这种粉圈语境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掌握话语权的资本,就可以轻易操纵每一个话题的走向。

    裴镜清想到那个阮姓女子提到的,有一个未成年粉丝,为了吴构,跑去陵园烧了自己的墓碑。

    他想到这里,光幕就又发生了变化。

    那是一间普通教室。

    一名女生,躲避着老师的视线,正偷偷在手机上快速打着字。

    作为一名讲师,裴镜清不由摇头。

    侧边光幕显示出女生的手机屏幕,上面展示的通讯软件非常繁忙,她加入了很多个聊天群,看名称似乎都与吴构那本书相关,是吴构的铁杆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