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芷珠睁开双眼就看见阳光透过瓦缝正暖暖地照耀在她脸颊,有灼灼之感,伸了个懒腰,拉着绳子翻身而下。

    洗漱一番,屋内不见那两父子的身影,她也没多在意,她等会还要去慕大人那里商讨修建的事,水利工程迫在眉睫,夏季雨水多,等秋来动工再合适不过。

    现在最重要的是勘测好数据,考察好地理位置,给后面修建一事打下基础。

    等用过早膳,慕大人告诉她皇上已经派遣安徽巡抚靳辅前来治理水患,而且同意她参与大坝修建一事,但还是要按照流程,写出具体的水利施工项目方案呈上去。

    自己那话竟然起了作用,芷珠心里惊喜,看来以后要多在康熙面前提一提。

    她自然是配合,招投标这些都是必须的,又向慕大人打听了解靳辅的来历,慕大人对他赞不绝口,靳辅年龄尚不满四十,却被皇上交予一省行政之事务,对于治水有独到的见解,还有相当丰富的治水经验,其才干可见一斑。

    芷珠点了点头,看来两人能相处愉快,她就怕那种什么都不懂还喜欢指手画脚的上司。

    最后慕大人又拿出一沓册子,芷珠接过翻了翻,正是她留给康熙那卷书的誊抄版。

    “册子里的东西真让本官大开眼界,不知何人竟有如此才能,想到这种办法,如果那水泥之物真能做出来并推广使用,大坝一定坚不可摧。虽然我朝也有类似的石灰,但看完这册子,本官才明白还是有缺点。”慕大人激动的对芷珠道。

    “这个东西虽描述作用甚大,还是要试验过才能正式使用。”她拿出的方法是两百多年后英国某建筑工人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材料,按三比一配合混用,在立窑内烧制成熟料,再磨细制成的水泥,虽然知道这方法可行,但她还没试过。

    “小友言之有理,只是这石灰石为何物?”慕大人点点头,捋了捋胡须又问芷珠。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凡石灰,经火......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这里的石就是石灰石。”

    “那不就是石灰岩磺?”

    “对,就是这种原料。”芷珠又用现代的化学理论,结合现在的石灰窑烧制给他解释了石灰的硬化机理,

    在中国古代石灰不仅可以作为粘合砖石的材料,而且生石灰用水消化后,多加水可消化成消石灰浆,浆水可以粉刷外墙,大量用在土木工程建筑中。

    等慕大人引荐芷珠认识靳辅时,两人想法一拍即合,靳辅赞他少年英才之际,又告诉她此次水患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黄河。

    原来“靖康之变”后,南宋朝廷凭借长江天堑地理优势获得了短暂的安全,阻拦了金兵的攻击,却还想重新制造新的“天堑”再次阻挠金兵,所以故意破坏过河南的黄河堤坝防御。

    然而黄河走向本来是从河南向东北方向去往渤海,这一番折腾竟然导致黄河转而往南,取道皖北,流往黄海去。

    黄河南下和淮河相撞,两河相遇,就像芷珠开始猜的那样,终酿成令人心痛的洪涝灾害。

    芷珠又给他说了自己的打算,她打算将洪泽湖修成蓄水池,再在上游选个地址修成大坝。

    靳辅没有否认他的想法,只侧重说了明朝有一位水利学家潘季驯,他治理黄河的方法。

    芷珠也很佩服这人的高明策略,但还是疑惑:“如果我们也用这个方法,这万一如这次水患,倒灌回去又如何?”

    “这正是你刚提出方法的隐患之处,本官之前路过一庵堂遇见了一位小友,此人才学过人,水利书籍读了不知几凡,我与他甚是投契,请他当了我的幕僚,你们两人可要互相协助。”又招来身边随从去请陈璜几人。

    这人走进来向慕靳两位大人行礼,芷珠见他举止不凡听他独得之见,看他所著《河防摘要》,内容不拘泥前人所著,更有创新,不得不承认,是比她原先想得要高明很多。